昨晚在洗漱的时候,突然领悟了“自律”两个字。
对这个词有新的理解,是在罗老师的跨年演讲上。我慢慢淡忘了那几只飞舞的黑天鹅,那段话却不知为何一直停留在我脑海中挥霍不去。
他形容吴军老师是一个自律的人。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,绝不拖沓。
我敬佩吴军老师的生活方式,我也知道这是成功人士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,但是离学习和向往,还差一点,那时候心里还没有真正想通。我在想,活得那么克制是不是会无趣,每天的计划都安排得条理是不是会很枯燥乏味,晚上睡下就已经知道明天该怎么过。是不是就没有了surprise和adventure,一想到这些,我对于给自己定下满满当当的计划总会有下意识的排斥感。
此时我突然意识到,那是我对时间管理的浅薄与偏见。
每到一个节假日,相信和我一样的好青年,都会给自己定几个目标,看几本书,写点文字,总会想着学点什么。只是最后的结果相较预期的目标总会大打折扣,近两年开始,潜意识总会觉得,知识不够用了,时间不够用了,我要学习,学习,只是老是会有所谓的拖延症在犯着,看一本书,变成了翻几页书,不耐烦的时候,看了几篇书评,读了几点要义就麻痹自己读完了。我想通了,大多数时候,那是因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足够清晰期待,大脑就会潜意识的偷懒。
这个春节,回家前的一晚,躺在床上碎碎念的时候,无意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。看一本书,每天口语打卡,写两篇博客。
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,我发现我完成了后面两个更为清晰的目标。特别是口语打卡,我明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要练口语,目标是想要有一天能与老外进行流利的英语谈判。所以在大年三十也能抽出时间念个半小时。当然我觉得“英语流利说”app也帮了大忙,每天的star奖励,打卡机制让我的自信心受到鼓励,让我觉得任务被一点点拆解,每天离目标更近了一步。
而写博客,下意识的会去思考更多的写作题材,这个目标本身就比较细化和容易达到。最后是看一本书,很遗憾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。假日的上午通常是赖床度过,下午不是陪家人出去散心就是在麻将桌,少有的碎片时间也被炉石传说挤占,当我拿起kindle时,没多久就到了饭点。只看了几章《旅行与读书》,与些许三毛的短篇,对这个结果自己并不满意,在有限的空闲时间内,拿起过书,大脑(我)就觉得完成了。
写到这里我发现了,对于自控力不强的自己来说,给自己一个清晰的期待,自然会在有限的时间去选择应该去做的事。每次回忆假期,如果时间大都花在没有营养的游戏或电视剧,焦虑就会找上我。反之,达成计划的满足感,让我发现生活其实比原来更多彩。
时间管理,存在的目的不仅是告诉我做什么,更重要的其实是,告诉我什么不应该做。时间开始越来越宝贵了,若能通过事先的分析和规划,作为一种指引和提醒,更有效的运用时间,那可能真的能活出另一种精彩。
以前看着觉得是废话的时间象限理论突然回归到脑海中:
第一象限:重要且紧急
第二象限:重要但不紧急
第三象限:紧急但不重要
第四象限:不重要且不紧急
这个理论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工作,也适用于生活中。就如口语打卡,已是不知不觉在我重要但不紧急的时间象限里,作为 daily routine 了。
我想,这回倒是不用急于把脑海中所有的to do list都搬空,慢慢的先理出第二象限,定好切实可行的目标。
用心去整理生活,不要急于求成。